August 25, 2022

  • 收納師的煩惱

    IMG_20220825_121707

    有舊學生寫了本<輕物質生活>,送我一本。原來她在日本讀了個收納諮詢師課程,當了諮詢顧問及寫了這本書。

    收納似是新派詞,相當於我們說的整理家居,但按書的內容,收納不單是種技藝,更有其哲學背景,全書分三章:

    一. 生活的減法,人生的加法。

    二. 讓時間與空間加乘。

    三。以生前整理除去遺憾。

    簡單的說,作者展示了一種生活態度(或哲學),並以此來指導收納的原則。按照作者的意見收納物品,我們會獲得愉快的心境及舒適的環境。然而人生際遇各不相同,收納的方式便迥然異趣了,有些人覺得亂才是人生,紀曉嵐聯云:「書似青山常亂疊」,可能是自況之詞。我見過大學者的書房,都是亂的;有錢人家的書房才井井有條。

    書的第三章提倡做老年人做終活筆記,目的是記下生平重要資料及自己過世後的安排,我想,當老年人寫這本終活筆記時,是愉快還是哀傷呢?假如是哀傷的,為甚麼不去做其他有趣的事,別人似乎不是因你有本終活筆記就懷念你或依照你的吩咐處理後事,能令別人記下你的生平資料及紀念你的言行,才值得珍貴。「日日三十」教人丟棄舊物,年少時我曾勸些老人這樣做,被罵的狗血淋頭,事後想,抹去別人的記憶,罪莫大焉。

    不是說書寫得不好,也不是反對作者的意見(學生寫書總是愉快的事),只知道道法自然,得到甚麼也同時失去甚麼,不把約束放在心上,也沒有約束的行動,就沒有約束了(多阿Q)。

     

     

June 16, 2019

  • 時還讀舊書

     

    現代人讀書泛指看電腦、聽音訊、看視頻或瀏覽網上資料,而我指的讀舊書,是實體的書本。我不怕被人嘲笑落伍(不跟隊就永不落伍),因為虛擬的東西缺乏體己的情懷。

    中小學初期,開學愛用新書,新書無論顏色、氣味及包裝都討好,但用過一兩次舊課本後,變得貪舊忘新了,原因是舊書多了附加值,如數學習題有答案、文言文有注釋、英文書的艱深字詞已附上中文解釋、生化物理書有測驗題目及答案、歷史書的內文重點畫上紅線等,舊書在手,方便好用,省卻了許多查考的功夫,多了課堂內發白夢的時間。偶然在舊書頁內發現男女學生寫上的悄悄情話,雖然不認識書本舊主人,但多了想像空間,當事人可能已忘卻昔日的「春風詞筆」,卻可能獲得異代知音,無奈這些中小學的教科書已全丟掉,回憶也日漸模糊了。

    新書經我讀便成舊書,偶翻舊籍,常發現自己不成熟的批評,購書的時間地點,作者的簽名,久違了的書簽,甚或夾在書頁內的陳年舊照,讀不了幾頁已思如泉湧了。因為家居狹小,迎新必須送舊,每次丟棄舊書,都有黛玉葬花之感。以往在油旺區頗多舊書店,現在新書店也門堪羅雀,舊書店早已悄然離開歷史舞台了,故舊書的出路只有廢紙回收,或干脆丟棄。積極的看,去故納新,對身體及心靈都有好處。

    寫這則網誌是讀陶詩「既耕亦已種,時還讀我書」引起的,家中的書大部份是舊書,購書時是青少年,重讀時已屆暮年了,然而舊日的經典,甚麼時候看都深受啟發,獲益良多。

August 3, 2018

  • 結婚為甚麼不要註冊

    現代社會,每天在結婚的圍城中進出的人不知凡幾,愛恨交纏,惶惶不可終日。我認為結婚不註冊(或可說同居),很符合現世的需要。

    社會很重名份,然而循名責實,倘若受不起名份帶來的責任及壓力,還是避之則吉。辭去工作,無官一身輕;去掉職銜,就是一介浪人。親屬關係無從選擇,是躲不過的終身之憂,而現代婚姻早非承父母之命,又何必註冊自討苦吃。以往男尊女卑,婦女不靠男性供養,貧乏不能自存,現代男女同工同酬(更有女優於男的趨勢),女性早已獨立自主了。說到生育,從來沒聽過不註冊結婚的女士不可以自由生育的,子女也可得到合法的地位。倘靠婚姻註冊來維繫婚姻或感情關係,真是薄弱得可憐,將來夫婦不合要離婚,還得辦傷感情的離婚手續。

    在過去,夫婦收入合起來報稅,要比單獨報稅吃虧得多;如夫婦均在政府任職,只能是夫婦某一方取得房屋津貼;夫婦聯名購買物業,就喪失了一個首置的機會。不禁要問,為甚麼要懲罰結婚註冊的夫婦。說到財產問題,同居雙方大可訂立各種契約保障對方,完全不需要靠註冊來維持複雜多變的感情關係。

    感情有變,同居男女要分手就灑脫得多了,無論顧後或瞻前,都少了遺憾,也不會因聚焦於財產分配而煩惱。1944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結婚,卻沒有達成她「歲月靜好、現世安穩」的良好願望,有的只是被後世人指指點點的無奈的婚姻。很喜愛張愛玲的文句:「晚上不放下帘子睡覺,醒來的滿屋子陽光。」然而,現實的張愛玲沒那麼瀟灑。

    大家可能覺得與人結婚不註冊是無情無義的行為,但我所看到的完全相反。當你反複真誠地對你的伴侶說:「我們永不會離婚」,誰能駁斥你說的是謊言。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(1905-1980)曾說:「我們越是感到我們自己的自由,我們就越要承認別人的自由;別人要求於我們的越多,我們要求於他們的就越多。」

    談到變幻無端的感情,記起村上春樹<聽風的歌>記錄一段碑文說:「白晝之光如何了解夜色之深!」不禁戚然。同時記起中學時讀曹禺<日出>,其中陳白露有一段話說:「好好的一個男人,把他逼成了丈夫,總有點不忍。」

     

April 5, 2017

  • 浪遊蘇梅

    從小喜愛小島,瞬間踏足海濱,讓海風吹散了身心的陰霾,舒緩生存的壓力。我愛港島,也愛大嶼山,命運卻安排我住九龍,幸好氹仔是個島,算是給我一點補償。

    旅遊愛挑小島,有海,身心舒暢。住海邊很浪漫(自以為是),海的聲味帶來生命的律動,誰都知道海鮮比豬牛羊鮮,渡頭餘落日,是最美的心畫。

    Lamai Beach (4)

    上周遊泰國蘇梅島,是我喜愛的島(這島不小,有228.7平方公里),跟布吉比,這兒寧靜原始,酒店沿海興建,奢華與否,都面對同樣的陽光海洋。遊客常住在Cha Weng Beach(查汶海灘)及Lamai Beach(拉邁海灘)的周邊,住宿吃喝玩樂一應俱全,豐儉隨意,大家笑容裏有陽光。在拉邁海灘一處大排檔跟一對荷蘭老夫婦閒聊,他們玩了三個月,捨不得走。

    le Meridien Hotel (29)

    海島的雨來急去快,一頓早餐經歷晴晦陰雨,禽鳥毋須人去後樂,那裏都有歌,聽不懂慢慢就懂了。吃不必訂坐,有慷慨的海景,泰菜紅青黃咖哩新鮮現做,海鮮烤得細緻,不少西餐廳老外經營,比港廚做得好,快吞慢嚼沒人騷擾,才叫真的吃。幾天內走過兩大海灘及夜市,到過龜島及南園島浮潛。海灘的功能不只游泳,是吃酒、飯聚、燒烤、打球、唱歌跳舞、散步、曝日、閒聊、按摩、打盹的園地,夜市封了路給大家樂樂。花100銖乘坐公路上絡繹不絕的「篤篤」,跟老外聊幾句,便到海灘下車,總找到好去處。在蘇梅浮潛(遠觀的浮潛遠勝侵入式的潛水),看的盡是日常吃到的海參、青衣、石斑、鱲魚,沒機心,竟能相忘於江湖。

    南園島 (2)

     

    在蘇梅住下,不必想明天做甚麼,不知道才知道。帶來的書一頁沒看,手機內的歌一首沒聽,受想行識都付與水雲之間。形神散漫,看來這篇遊記很難合格了。

     

March 21, 2017

  • 故人笑比中庭樹 一日秋風一日疏

    ac7000555ca36129d16

    個人愛中國文人畫多於西畫,如以像真及細緻的角度來說,西畫(尤其是油畫及素描)確較優勝,然而迫近現實,總令人緊張不安,故到博物館看西方經典名畫,特別是宗教畫,彷彿血淋淋的殘酷現實重現眼前。人生已苦,何必再臨苦境!

    傳統中國文人畫,無論山水、人物、花鳥,不重寫實重寫神,像上圖金農(字冬心,揚州畫派)的畫,樹草人屋都不依比例,現實中我們不可能見到圖中的景像。這幅畫要表現的是畫中人獨坐屋舍想念故人的孤寂感,孤寂雖然引起讀者的悵惘,卻不令人消極,畫的右上角有題畫詩:「團扇生衣捐已無,掩書不讀閉精廬,故人笑比中庭樹,一日秋風一日疏。」作意就很明顯了。

    在家居中放置這幅畫(這幅是網上圖片),令人通過閱讀觀賞獲得一種蕭散淡遠的氛圍,對故人的想念是一種善意的自省和懷念。題畫詩是把另一種語言藝術帶到畫面中,題畫詩分內容及技巧兩部份,文人畫家大都有較高的文學素養,自題詩本身就是一種藝術;技巧是畫家的書法技藝,從選字體到書寫,都是畫家畢生功力的傾注。一首題畫詩,把畫家的書風、人品及素養都帶進畫面中去。詩的任務不是解釋畫,是要把畫的意境推向更深遠的義蘊中。錢鍾書<談中國詩>說就中國詩的審美特徵而言,它表現出一種蘊藉悠遠,一種「懷孕的靜默」,即「說出來的話比不上不說出來的話,只影射著說不出來的話」。

    細味「故人笑比中庭樹, 一日秋風一日疏」兩句詩,不期然走進溫柔敦厚的詩教懷抱裏去。

     

November 30, 2016

  • 九州旅思

    過往很少以自由行的方式往日本,交通、語言是最大障礙。現在日本開放旅遊,多用了英語及普通話,對我們這些異邦人提供了較大的方便,亦鼓勵我策劃這次自由行。

    這次九州旅行六日五夜,只去兩個城市,博多及大分,行程戒絕貪多務得,天氣、交通、心情及體力,影響著每天的旅程安排。過往也跟團遊過兩次九州,景點大家早已爛熟,不必細述,寫感受遠勝流水賬的紀遊。自助遊凡事要親力親為,沒法不和世俗打交道,多天的參與、觀察和感受,或許可以分享一下。

    日本有很重暮氣,住多了令人不自覺的走向自閉。為方便,住博多及大分JR站附近的酒店,每天看見如鯽的旅客,大都一臉僵木,見了熟人當然要禮儀周周,但轉過臉又回復冷漠。或許是日人工資成本高,販賣機成為人們最親近、最忠誠卻又最冷漠的朋友,不懂用販賣機,在日本幾乎無法生活,但氾濫地用販賣機,感覺不是生活在人的世界。這次在博多川端站光顧一蘭拉麵,在販賣機買了食券,填好各種烹調要求單張,排隊,進入店內,原來是一個個幽暗獨立的小空間,每個空間有小桌,坐位,桌前有小門,供客人放上食券及單張,店員接過單張,做好麵食,打開小門送上食物(如電影監獄內的送飯場景)後,小門重關,客人吃完後便悄悄離開,沒見面,沒交談。奇怪是店外人龍不絕,似乎日人都很喜愛這種進餐方式。

    這次外出用膳十多餐,發現用餐客人的組合,要麼是同齡的一男一女,要麼是穿整齊制服的一群職場朋友,其餘就是單身,甚少見家庭客(如祖父孫三代同時出現),大抵大家都要逃離家園,另覓自我或尋找別樣的伴侶。我學日人,一晚光顧幾間食店或居酒屋,原因是不懂日語,路過食店看見有自己喜愛的食品,就坐下來示意依樣葫蘆的來一客,然後再到他店另覓好吃的,冰啤酒每間食店有售,但好吃的食物就要尋尋覓覓了。

    博多JR站 (57)

    這是一間居酒屋吸引我的煮魚

    日人的家居建築,幾乎全國一樣,偏用冷色,欠缺靈動的喜悅。食品無論是種類及烹調方式都很一致。個人不太喜愛魚生,覺得海鮮經烹煮後才發揮味感(註一),壽司只是飯團的一種,各式炸物我是敬而遠之的,各種拉麵的口感一致的單調,尤其不愛臊味特重的幾片肉。至於洋食,來到日本就變得偏甜偏酸,濫用芝士無助於提味,日人的咖哩根本是另一回事,如果愛上日本咖哩,就不必走進咖哩的殿堂,正如印度人說他們的英語比牛津英語更正宗。

    唯一喜愛的是日本的冰啤酒,幾乎每間食店都不缺,在居酒屋隨意吃幾杯,來點串燒,已心滿意足了。另外,日本米好吃,加一客味噌湯,幾片昆布,足以維持生命。然而在日本泡溫泉是很好的享受,理由簡單:裸湯、整潔、安靜,不必去三大名泉(下呂、有馬及草津),只要兼備室內及露天風呂,再加一個水風呂,就滿足了。這次在大分住的酒店,露天風呂在天台,俯瞰整個城市,遠眺別府灣及一片霧靄中的群山。前幾天清晨下雨,冒著風寒泡湯,身體由冰冷漸變暖和,思想由混沌漸變澄明,很有境界。

    大分溫泉 (3)

    人各有所愛,大家對日本有不同的愛憎是自然不過的,我是在沒有思想的前設下寫這篇無聊網誌,故一切都是讓感覺如實的被感覺,墮進評論的層面,存在本身便會被遺忘了(注意存在與存者是有分別的)。

    註一:安倍夜郎<酒友飯友>(北京新星、2015)內<炙燒鰹魚>說:「吃魚我還是喜歡烤或煮,全熟的比生的好。」足見這並非只是我的偏見。

     

November 6, 2016

  • 淡到無言自可人

    存在要以不定式來解讀,不定式意味著生命的體驗並非現成的東西,生活裏總出現意料之外的事情,可能令人欣悅,卻無可避免地陷於不安寧的狀態。世事無常是苦樂雙面刃,只看我們能消幾番風雨罷了。

    能以自抑自娛的態度渡生辰的當推周作人,他五十歲時寫了首自壽詩:「前世出家今在家,不將袍子換袈裟,街頭終日聽談鬼,窗下通年學畫蛇,老去無端玩骨董,閒來隨份種胡麻,旁人若問其中意,且到寒齋吃苦茶。」這是拋棄羈縻身心的志業的生活方式,以人生的特殊性獲取普遍性的自身,進而探尋本真的生活。

    年過六十,已擠身長者行列,然而長者並不好做,因有許多道德及財力上的要求。<韓非子.詭使>說:「重厚自尊,謂之長者。」,俞正燮<癸巳類稿>卷11<長者義>說:「長者有三義:父兄,一也;富貴人,二也;德行高,三也。」這些條件令人望而生畏,黃宗羲詩云:「籠雞有食湯巨刀近,野鶴無糧天地寬」,缺乏資糧固然不能生活,但退求其次,更宜適己地做個平凡的老人。

    今天是六十歲生日,表示退休十年,亦虛渡了一個甲子,生活平淡得幾乎沒甚麼值得書寫,更遑論要炫耀些甚麼了。忽想起潘天壽畫過一株蘭花,上題「淡到無言自可人」,就用來做這則網誌的標題。

October 30, 2016

  • 十年一覺揚州夢

    十年的確是人生的一個階段,十年過去,回顧許多心願或興趣,都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。

    十年前正式退休,推卻了應付不了的繁雜職務,也中止了虛耗資體力的球類運動,從此不再做「人之患」,羽球拍網球拍先後送人後,再不走上球場了。這十年另覓半自閉式的興趣及活動,分別是練瑜伽及學烹飪。由於不合群,這兩項活動很適合我,不主動和別人打交道,別人也不會和你打交道,卻能在一片清靜之中活得身心愉快。練瑜伽身體會和你說話,做菜會得到自己及朋友味覺的回饋,都是本真的反應,虛偽不了。

    踏進2016年,瑜伽店因財困倒閉了,最近也收到烹飪中心的消息,說至2016年底結業了。意味著隨2016年過去,這十年經驗已成一種逐漸被淡忘的回憶,達觀的人會平常處之,但內心不泛起一絲漣漪的,似乎不是血肉之軀了。

    往後的日子何去何從,真有點徬徨,然而路是人走出來的,做個菜,吃碗酒,和命運之神聊聊如何 ?不管有沒有答案,人生缺不了的,就是等待。

May 22, 2016

  • 從家具看歷史

    王國維<古史新證>(清華大學,1994)曾提出以地下新材料補充紙上材料不足的二重證據法(後來更有學者提出三重乃至四重證據法),這當然是研究古史方法上的進步。然而了解古史(或古文化),不必全依賴地下新材料,我們的日常用具,只要是有些年紀,亦足以顯示古文化的特色。

    最近看馬未都<馬未都說收藏-家具篇>(北京中華,2008),此書除了介紹中國各類古典家具(如椅、床、桌、案、屏,几、櫃、架等)的特色外,還能從家具的沿革糾正我們對古詩文或古文化的誤解。鈔錄兩則,大家或許有興趣:

    <靜夜思>新解(參該書頁22)

    李白<靜夜思>無人不曉,大家讀「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」四句,只懂琢磨作者遠客思鄉之情,從沒考慮到李白的床,是可以移動的胡床(又稱交椅),而這床是用來坐的,與日後的臥床或睡床有許大的區別。

    作者的證據有二:許慎<說文解字>說:「床,安身之坐者」,證明古代床的主要功能是坐(作者又引杜甫<樹間>:「幾回沾葉露,乘月坐胡床」為證);其次是唐代的窗戶很小,在室內基本上看不到月光,故李白必須把胡床移到戶外,才可以舉頭望月,從而思念故鄉。

    <西湖十景>正名(參該書頁110)

    馬未都在2001年在香港拍得乾隆元年(1736年)黃花梨款彩西湖十景大折屏(屏風)十二扇,腰板上刻有乾隆時期的西湖十景,但西湖十景的名稱與現時的西湖十景有兩大差異,「平湖秋月」原為「平湖秋色」,「柳浪聞鶯」原為「柳岸聞鶯」,經馬未都的分析,平湖秋色意境較平湖秋月為高,且可避三潭印月月字的重複,柳浪必須風大時才出現,有柳浪就聽不到鶯啼了,故「柳岸聞鶯」這名稱較合理,看柳靠視覺,聞鶯賴聽覺,合起來便是天下美景了。倘若沒有大折屏這實物,我們就無從考證現代西湖十景的名稱有何不善之處了。

    以往中國人甚看重家具的價值,視為家族文化的傳承。接觸各種舊家具,對宗族的懷念無時或已,但中國人生活西化以後,舊家具已被丟棄或變賣,尋常百姓家的東西,竟要在博物館才能看得到了。

     

May 2, 2016

  • <反常識講座>與<不道德教育講座>(上)

    「反者道之動」(<老子>四十章),大作家都有顛覆傳統的本領。離經叛道的翻案文章,我們不必認同,卻提供反思的空間,原來好些理所當然的東西並不絕對正確。

    <反常識講座>(我看的是陳多友譯本、香港天地,2001。)的作者是渡邊純一(1933-2014),<不道德教育講座>(我看的是邱振瑞譯本,安徽人民,2013。)的作者是三島由紀夫(1925-1970),兩位作家大名鼎鼎,不必多介紹。我主要是談他們怎樣顛覆傳統,或可幫助我們怎樣去思考問題。

    先說<反常識講座>,這本書共分十一章,隨意選些標題看,都是些反傳統的議題:

    愚鈍乃才能之謂

    要住就住在猥雜的都市

    遺傳因子之類的,改變它又何妨?

    輕率拍也拖又何礙之有?

    無知能產生創造力。

    阿諛奉承也是美德。

    渡邊先生是個醫生,他寫文章常從醫學的角度探討人生問題。所講愚鈍感,是面對困難或敵視時的採取一種滯後以致冷漠的態度和反應,因為只有這樣,才「不為煩瑣的些許小事所累,而維持積極意義上的唯我獨尊及自我中心式的思考方式。」他以胃潰瘍為例,病因非單純的暴飲暴食所致,而是因小事而憂心忡忡、愁腸百結的敏感心態造成的,故培養對病痛的愚鈍感,有利於治病及康復,結論是:「為了健康、積極地生活下去,我們必須在積極意義上變得愚鈍,而且我們要把它當作卓越才能給予更高的評價。」

    <反常識講座>內的各項議題,都在挑戰一般人的常識,如一般人嚮往的鄉郊生活及具人情味的鄰里關係,實際上是窒礙人的私生活及自由空間,亦有礙社會的多元發展,這說明為甚麼年青人都喜愛住在猥雜的都市,鄉郊絕不是他們居住的選項。

    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千絲萬縷, 看同一本書,大家也會有不同的體會,<文心雕龍.辨騷>說人們看<楚辭>,就有「才高者菀其鴻裁,中巧者獵其艷詞,吟諷者銜其山川,童蒙者拾其香草」各種取態,大家看<反常識講座>,有不同的反應自然不過,然而作者的思考方式值得借鏡學習,沒有一種意見是永恆地真,時移世易,好些風俗、習慣或觀念都不免滯後過時,作家的感覺較敏銳,通過他們的作品,我們可以享受想人非非的樂趣。

    三島由紀夫的<不道德教育講座>更反叛,要下集再交代了。

    IMG_20160502_1053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