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ctober 15, 2015

  • 平庸人的智慧

    常說生活迫人,其實要看自己如何對待生活,如甚麼都要勝人一籌(或多籌),不把自己迫死才怪(輸了不服氣,贏了又怕給別人趕過)。每天整個社會都教育我們(無論是正規教育或傳媒)如何進取、脫貧,有了錢就追求權力,指點江山,領導群倫。逃到古書的世界,或可嗑得一口甘泉。

    古書中我比較喜歡<列子>(屬道家書籍),內涵文筆當然不及<莊子>汪洋恣肆,但文字簡鍊,且記載了許多具啟發性的故事寓言,很適合像我這類水平低的人去理解閱讀,其中<天瑞>篇有兩則故事,頗有趣味。

    有一次孔子在泰山遊玩,在野外見到一個叫榮啟期的人,鹿裘帶索,鼓琴而歌,孔子問他為何這樣高興,榮啟期說:「吾樂甚多:天生萬物,唯人為貴,而吾得為一,是一樂也;男女之別,男尊女卑,故以男為貴,吾既得為男矣,是二樂也;人生有不見日月、不免襁褓者(即夭折的人),吾既已行年九十矣,是三樂也。貧者士之常也,死者人之終也,處常待終,當何憂哉?」(古文語譯了就喪失文辭之美,由於文字較淺白,故不語譯了)

    榮啟期的快樂是常人都可得到的(現今男女的尊卑界限已日漸消失,女性也同樣的快樂),只是大家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,不值得珍惜,也不值得因此而高興罷了。孔子聽了這番話的回應是:「善乎!能自寬者也」,或許我們都欠缺自寬的能力,所以大家得到甚麼都不高興,每天都憂鬱起來。

    另一則是記載孔子到了衛國,遇見了一位近百歲的隱者叫林類,穿著粗衣,一邊檢拾路邊的穀穗,一邊唱歌,很快樂的樣子。孔子派子貢(言語科,是孔子能言善道的弟子)去問林類,子貢用揶揄的口吻問林類:「先生少不勤行,長不競時,老無妻子,死期將至,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!」更進而問林類有沒有後悔。

    林類本來不想答子貢的,但經不起子貢再三追問,便說:「吾之所以為樂,人皆有之,而(其他人)反以為憂。少不勤行,長不競時,故能壽若此,老無妻子,死期將至、故能樂若此。」又說:「死之與生,一往一反,故死於是者,安知不生於彼,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?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?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?」

    林類顛覆了世人的觀念:少壯不努力才能使他長壽;老無妻子才能使他活得更逍遙;人皆怕死,焉知死後的感覺不比生前更美好?

    榮啟期與林類都把人生看得透徹,解憂的方法是把自己釋放出來,過一些不爭的生活。然而無論古今,人們都在爭鬥中過活,群居意味著走進戰鬥的生活,逐漸失去了自我,這解釋中國古代的高人,為甚麼都是離群獨居、特立獨行及逍遙長壽。

    自問喜愛做快樂的平庸人。

     

Comments (2)

Comments are closed.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