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ril 28, 2016

  • 耽於逸樂

    「逸」字有褒貶兩義,逃亡、放縱是貶;退隱、超絕是褒。老師常教導我們讀書生活要勇猛精進,切忌耽於逸樂,故「憂勞可以興國,逸豫足以亡身」(<新唐書.伶官傳論>),尚書<大禹謨>告誡人們「罔遊于逸,罔淫于樂」等古訓常縈繞腦際,年輕時更以<周書.無逸>「君子所其無逸」的句義,定名自己的書齋為無逸齋。

    讀書閱世漸多,愈吸引我的不是名成利就、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,反而是些失意於江湖的逸士、逸才或逸民;能令我的快樂的不是升職加薪,而是獲得憂樂無端的逸興(即<滕王閣詩序>所說的「遙吟俯暢,逸興遄飛」)。從另一角度說,「樂」必須從「逸」中獲得,亦即往名利的反方向走,無所得是有所得的先決條件。

    追尋逸樂的圖譜很多,讀書是其中重要的選項,比之看電影、電視、錄像,看書有特別的意義,英國文評家John Carey在其著作 “Pure Pleasure: A guide to the 20th Century’s Most Enjoyable Books”的序言說:「紙上的黑色標記,必須經過熟練讀者的破譯才能具有相應的意義…把印刷文字翻譯成腦海中的意象是一套令人驚訝的複雜程序,這一過程所需要的想像力跟其他腦力活動所需求的任何能力都不同,如果閱讀消亡的話,這種能力就會失去,其後果將不堪設想。」

    讀書過程中,我們會不自覺地投入精神與智慧,也不斷地被誘惑、說服及感動,要不是被迫讀某種書,讀書過程中讓我們逃離了現實,享受著眾人皆醉我獨醒(反之亦然)的私人時空,那時候,本文開首說的逸字的逃亡、放縱、退隱、超絕等諸種意義,都變成讚美之詞,因為我們得到了逸樂。

    最近頗愛看日本無賴派的小說(是二戰後日本的文學派別),這派別的特徵是主張寫人的原始感覺、本能衝動和無意識活動,宣揚以墮落拯救自我、墮落是為了生存、活下去比甚麼都重要等理念,主要作家包括太宰治(<人間失格>、<斜陽>),石川淳(<普賢>、<廢墟中的耶穌>)、坂口安吾(<風博士>、<白痴>)織田作之助(<世相>、<夫婦善哉>)田中英光(<奧林波斯的果實>、<逃出地下室>)等,雖盡是寫些人類心靈深處的絕望與不安,但精神的旅行不是要欣賞異時異地的風光人情嗎?

    生活乏味,又沒錢玩些刺激官能的遊戲的話,不妨一書在手,耽於閱讀的逸樂。

     

    IMG_20160428_111927

December 7, 2015

  • 神仙與神仙術

    神仙說始於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(參王爾敏<漢書藝文志方志略之醫藥學術體系>,2011年6月17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演講稿),是中國本土的宗派,<史記>(如<封禪書>、<秦始皇本紀>等)、<漢書>、劉向<列仙傳>等均有記載神仙方術的故事,但與後世人的理解不同,原始的神仙概念,絕非指人死後可以成為各種神仙,逍遙世外,而是指活人通過在世的各種努力,保存性命之真,長生久視,兼練成各種特異技能(對比常人而言)。<漢書藝文志>引述李柱國論神仙的說話如下:「神仙者,所以保性命之真,而游求於其外者也。聊以蕩意平心,同死生之域,而無怵惕於胸中。然而或者專以為務,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,非聖王之所以教也…」很顯然,神仙是活人,神仙術是活人練成的方術。

    如大家再有興趣讀劉向<列仙傳>,發現成仙很艱難,功課繁重得很,且多少帶些冒險成份,最常採用的方法是服餌采補,茲列引<列仙傳>的一些內容:關令尹,食苣勝實(胡麻);師門,食桃李葩;彭祖,常食生芝;范蠡,服桂飲水;赤須子,好服松實、天門冬、石脂,不食五穀;谿父,仙人教以練瓜子、桂附子、芝實,餉食之等,善練導引術的有容成公、彭祖、琴高等人;談到特異功能,<列仙傳>記赤松子能入火自燒,隨火煙上外;子英能騎魚背升天;方回能幻化銷形之術,不一而足。

    大家看古籍或許有點煩悶,但只看今人的論述,往往更易受到蒙蔽。「快活過神仙」是我們曲解古人的一種表述,仙術是追尋本然天命的一種不懈的努力(人死了仙術就沒效用了),漢人把仙術歸入醫藥一類是很有道理的,至於導引術,相類於現在各種氣功(包括靜功及動功),大家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導引圖(1973),就知道導引術其來有自。

    修仙術並不容易,成仙更艱難,但修練的過程顯示了人類現世的努力。前人的成果我們應該繼承創新,不能一句荒誕迷信,就把中國傳統的學問廢棄了。我在空閒時間也頗喜歡看道書,偶爾也學些導引術及靜坐練氣之術,確實感受到西方醫學尚未穿透的身體內部感官世界。

     

November 6, 2015

  • 投資與回報

    人生彷彿是場投資與回報的遊戲,當然不是狹義的指賺取金錢的回報,而是我們在人生中不同年齡的下注(包括:學業、事業、婚姻、財富、家庭、人際關係各方面),無論注碼大小(沒法不下注),都會有相應的成果(相應不一定如願以償)。

    退休九年,算是人生的後段,亦宜檢視平生下了甚麼注,有甚麼回報。首先我覺得不受親友(尤其是父母)影響,自主地決定下注的方式、注碼,才是最適己愜意的投注方式(現代小孩被父母拉到以為佔先的起跑線,並不公道)。年幼時父母對我基本上沒要求(少病兩場已屬幸運),長大後一切人生的選擇也都由我決定,因此,我頗能按自己的性格及志趣投入人生的注碼。

    自覺性格有許多缺點(當然也可自辯是優點):知難而退、不爭、不合群、不參與公共事務、缺乏團隊工作的熱誠、淡薄名利、不愛財、沒恆心、性急、沒科學頭腦、情緒化等(不勝枚舉),加以年少體弱多病,故常優柔寡斷及怯於面對困難。從小讀書,數學都不及格,英文也差,但愛讀些多愁善感的詩詞及聽些曲折離奇的歷史故事,故父母不阻止,讀文史是我必然的選擇。在功利的社會裏,不知被多少人勸告或奚落讀文史沒出息,但我很嚮往特立獨行的生活情調,別人離開了工作崗位,常不再讀有關的書籍了,而我至今仍是喜愛文學歷史哲學,我沒有甚麼終身學習之類的大志,只知讀這類書可滋養自己的心靈,,驅去無端的寂寞。

    我不善理財也不揮霍,但從小知道擁有自己物業的重要,年幼時看見許多人住在狹窄的籠屋,生計入不敷支,買不起房子,沒足夠的居住空間,家庭間常起糾紛。想到自己不合群,如沒自己的家,迎來的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憂患。年青時省吃儉用,在港澳兩地均購置了小小的物業,但從來不租給別人,目的是要找個地方棲身。樓價升了,朋友誇讚我有投資眼光,其實是我怯於面對殘酷的現實,要多找些避風港去逃命。如今,在每個家或立或坐,做個菜大家分享或倚窗閒讀,都有說不出的感恩和親切。

    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可能是安身立命的基礎,但我不覺得甜如蜜的關係可令友誼長存。不即才可以不離,我很少主動地與人溝通,故誰也不會刻意的抗拒我。朋友少應酬也少,距離把爭執的機會消解,沒甚麼比寧靜的心境更可貴了。

    回到主題,想得到甚麼回報,就要在不同人生階段不斷投資,沒所謂最好的投資,也沒所謂最佳的回報,適己是最好的尺度。生辰能在晴朗的天氣下在澳門逛舊街,或在家中怡然的喝杯冰啤酒,已覺得很感恩了。

October 15, 2015

  • 平庸人的智慧

    常說生活迫人,其實要看自己如何對待生活,如甚麼都要勝人一籌(或多籌),不把自己迫死才怪(輸了不服氣,贏了又怕給別人趕過)。每天整個社會都教育我們(無論是正規教育或傳媒)如何進取、脫貧,有了錢就追求權力,指點江山,領導群倫。逃到古書的世界,或可嗑得一口甘泉。

    古書中我比較喜歡<列子>(屬道家書籍),內涵文筆當然不及<莊子>汪洋恣肆,但文字簡鍊,且記載了許多具啟發性的故事寓言,很適合像我這類水平低的人去理解閱讀,其中<天瑞>篇有兩則故事,頗有趣味。

    有一次孔子在泰山遊玩,在野外見到一個叫榮啟期的人,鹿裘帶索,鼓琴而歌,孔子問他為何這樣高興,榮啟期說:「吾樂甚多:天生萬物,唯人為貴,而吾得為一,是一樂也;男女之別,男尊女卑,故以男為貴,吾既得為男矣,是二樂也;人生有不見日月、不免襁褓者(即夭折的人),吾既已行年九十矣,是三樂也。貧者士之常也,死者人之終也,處常待終,當何憂哉?」(古文語譯了就喪失文辭之美,由於文字較淺白,故不語譯了)

    榮啟期的快樂是常人都可得到的(現今男女的尊卑界限已日漸消失,女性也同樣的快樂),只是大家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,不值得珍惜,也不值得因此而高興罷了。孔子聽了這番話的回應是:「善乎!能自寬者也」,或許我們都欠缺自寬的能力,所以大家得到甚麼都不高興,每天都憂鬱起來。

    另一則是記載孔子到了衛國,遇見了一位近百歲的隱者叫林類,穿著粗衣,一邊檢拾路邊的穀穗,一邊唱歌,很快樂的樣子。孔子派子貢(言語科,是孔子能言善道的弟子)去問林類,子貢用揶揄的口吻問林類:「先生少不勤行,長不競時,老無妻子,死期將至,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!」更進而問林類有沒有後悔。

    林類本來不想答子貢的,但經不起子貢再三追問,便說:「吾之所以為樂,人皆有之,而(其他人)反以為憂。少不勤行,長不競時,故能壽若此,老無妻子,死期將至、故能樂若此。」又說:「死之與生,一往一反,故死於是者,安知不生於彼,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?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?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?」

    林類顛覆了世人的觀念:少壯不努力才能使他長壽;老無妻子才能使他活得更逍遙;人皆怕死,焉知死後的感覺不比生前更美好?

    榮啟期與林類都把人生看得透徹,解憂的方法是把自己釋放出來,過一些不爭的生活。然而無論古今,人們都在爭鬥中過活,群居意味著走進戰鬥的生活,逐漸失去了自我,這解釋中國古代的高人,為甚麼都是離群獨居、特立獨行及逍遙長壽。

    自問喜愛做快樂的平庸人。

     

September 9, 2015

  • 正體字回家

    港澳地區因為政治原因,歷來大家都以粵語為口語,以正體字為書面語,這與中國以普通話為口語,簡體字為書面語迥異,真實的一個兩制。

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,在1964年出版了<簡化字總表>,1977年公布了<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>(1986年被廢除),幾十年來,大家都以簡化字書寫閱讀交流,表面看來沒甚麼影響,但當我們以簡化字系統來閱讀古書或舊文獻,就錯漏百出了,更有些人自作聰明,把古書的正字當成簡體字,硬要把它改成所謂繁體(如把王后改成王後),便弄得笑話連篇了。

    不要誤以為只有港澳人士反對用簡化字,中國的學者作家也開始了反對聲音,流沙河(原名余勛坦,詩人)寫了本<正體字回家>(新星、2015),副標題是「細說簡化字的失據,」用了111個標題,分別舉例說明簡化字的不合理,如008標題是「所謂鬥爭你不懂」,指出鬥爭的鬥字簡化為斗字極不合理,因斗字本來是正體字,指量米麥的斗器,鬥字本身已有持械對打的形象(參看甲骨文及篆文鬥字字型),意義明確,改鬥為斗,反而產生了不少混亂,如斗酒是指一斗酒還是要鬥酒?北斗星是否指北方的打鬥巨星等。流沙河這本書不用簡體字排版印刷,而用手寫本影印出版,可說是對潮流的一種抗拒,大家有興趣的不妨看看,因為書中的舉例文字都附有正體、篆書、甲骨的寫法,大家可順便多認識漢字。

    我對政治素無興趣,但以教育及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,簡化字確不如正體字。香港教育應以正體字為主導,旁及簡化字;應以粵語為教學語言,旁及普通話,這樣既可通讀古書,亦不致於與現代中國人產生隔膜,何樂而不為?

     

    DSC03757 (Copy)

July 6, 2015

  • 禮不可失(二)

    現代教育注重創意、高科技應用、爭取驕人的成績(為的是利祿),理想是追求個人自由平等、人權、公平、公義(都是自己定義的)等,更以批判前賢、異見者為己任。由於甚麼都以自己為出發點,異己者沒有了生存空間,口誅筆伐、批判奚落無日無之。現今普遍年青人存在這種性格和心理,更經常付諸行動,相信現今的教育工作者有深刻的體會。

    傳統的禮教沒有現代人的功利,學習經典的原旨是怎樣處理好人我的關係,人際關係處理不好,生活便立刻出現困境了。學儒家經典有何好處呢?試讀<禮記.經解>一段:「孔子曰:入其國,其教可知也。其為人也,溫柔敦厚,詩教也;疏通知遠(通達而博古),書教也;廣博易良(爽快而和平),樂教也;絜靜精微(清靜而細心),易教也;恭儉莊敬(謙遜而莊重),禮教也;屬詞比事(善用設詞舉例判斷是非),春秋教也。」細看六經的教化意義,表現於學生有諸內形諸外的深思謹慎、應對得體的修養及行為,那裏有現今學生唯我獨尊的狂傲態度。不要說整個社會,在學校裏,能表現溫柔敦厚、恭儉莊敬的學生寥寥可數。那些被栽培成為社會精英、專業才俊的學生,很快就傲慢自私,看不起人。我覺得這是教育的失敗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的情操不知那裏去了。

    現代人刻意地迴避,甚至廢除禮教,尊卑不分據說就是平等公義,子女對父母、學生對師長、平民對官員時常頤指氣使,你是老師,會用心去教一個囂張跋扈的學生嗎?我是平凡人,情願把耐心精力投放在尊師重道的學生身上。

    遇見無禮的人,我只有迴避,因為已沒有了溝通討論的基礎,惡言相向只顯示自己缺乏禮教,且把事情弄得更糟。當然,被譏為懦夫犬儒是免不了的,但能回到和平寧靜的世界生活,不單快樂,且不孤獨(德不孤,必有鄰)。

June 26, 2015

  • 愛的宣言

    談到愛的宣言,大家對<聖經.哥林多前書>13章的經文一定耳熟能詳,不妨抄錄一遍:

    「愛是恆久的忍耐,又是恩慈,愛是不嫉妒,愛是不自誇,不張狂,不作害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處,不輕易發怒,不計算人的惡,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,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,愛是永不止息。」

    美言不信,如稍為細心思考,發現經文內「害羞的事」、「不義」、「真理」等詞義極為模糊(幾乎是各自表述),婚前當作口號喊幾句是不錯的,現實裏誰都做不到,要人喜歡甚麼,不做甚麼,最終都失敗收場。例如說凡事忍耐,現代離婚率日高,宗教衝突無日無之,忍耐不知從何說起了。

    我對漂亮的言辭很有戒心(尤其是政治宣言),平實的話卻更有說服力。說到愛的宣言,我頗喜愛1944年7月胡蘭成與張愛玲不拘小節結婚的婚書,上寫著:「胡蘭成,張愛玲簽訂終生,願使歲月靜好,現世安穩。」我很喜愛「歲月靜好,現世安穩」兩句,這種愛的願望,沒有教條式的要求,沒有轟轟烈烈的企盼,安穩靜好是卑微而實在的人生願望。然而不要以為安穩靜好的生活容易獲得,胡蘭成去了武漢不久,已另結新歡,蘇青說愛情是沙,指縫稍不並攏,就會嘩嘩灑落一地,一段感情要謝幕了。

March 29, 2015

  • 復歸於嬰兒

    「復歸於嬰兒」出典<老子〉8章,原句是「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(同溪,指山中的流水),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」據陳鼓應<老子註譯及評介>(中華,1984)的語譯是:「知道雄強,卻安於雌柔,作為天下的溪澗。作為天下的溪澗,常德就不會離失,而回復到嬰兒的狀態。」

    可能我們從小就接受不斷競爭、不斷進步的思想教育,故落後於人常引起無邊的沮喪及自慚。現代人的戰線既已推前至人生起跑線,老子復歸於嬰兒的理論肯定接受不了。然而從過去的經驗中,好強爭勝才是苦惱的根源,要把誰都比下去漸變成比誰都失落的人。最近酒友(四十五歲)參加球類比賽因抽筋敗陣而沮喪,就是好強壞事,接受不了自己體能已走下坡,要是如老子所說的知雄守雌,調節比賽的心態,勝負已不重要了,嬰兒處於謙卑狀態(谿流象徵謙卑),常德不離,充分享受自然的喜樂。

    老子說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」(48章),無論把這兩句作平行式或因果式的解讀,都須領會求道的目標是要把情欲日益減損以趨吉避凶。如細心的觀察嬰兒,實在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:善良、善忘、情緒自然、身體柔軟、不計較、不樹敵、純真等。我做瑜珈動作時,常羨慕如有嬰兒的柔軟就好了;以往在工作繁忙的時候,如像嬰兒般想睡就睡,健康情緒一定好起來呢?

    如有反思,嬰兒及童年可能是我們最美好的年代,美國人Robert Fulghum寫了一本書<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>,舉出幼兒園已學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,例如說與人分享、做事公平、傷害別人要賠禮道歉、每天都有時間學習、睡覺、思考、遊戲、唱歌、跳舞、勞動等,成年人的世界,早已把這些最重要生活規律遺忘了。

    老能學少,必定可親可愛,故甚麼老頑童、老來嬌,絕對不是貶詞,因為深諳知雄守雌道理的人,永遠活得快樂起勁。

     

March 3, 2015

  • 何必超凡入聖

    傳統教育教規森然,督導學生從小立志為聖賢,法乎上者得其中,這種教育對下一代固有恢宏養志之功,但如我般素無大志、資質平庸的人,聖人的規條實無法消受。本是凡人,何必超越?優入聖域,無疑自尋煩惱。

    上述感覺是看<曾國藩家書>引起的,曾國藩可算是清代唯一稱得上是聖人的人,他30歲前是平庸人,考了七次縣試都失敗,至23歲才中秀才,後來他連中了舉人、進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事功方面,他最大功績是建立了湘軍(要注意他是個文人),經歷無數失敗,最後擊潰太平軍,力挽顢頇清廷於既倒。說到官位,曾國藩位極人臣,他做過禮部及兵部侍郎、太子太保、直隸總督、兩江總督等,被封一等侯爵。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周旋於貪腐的滿清官場而能保持清廉的作風,他與恃才傲物的左宗棠的恩恩怨怨,無處不表現他克己謙讓的性格和處事作風。

    <曾國藩家書>處處教子侄嚴以律己,其中一項是「有恆」,認為有恆是作聖之基。拿讀書來說,他提出讀書不二,即「一書未點完(從前的書要自己標點),斷不看他書,東翻西閱,都是徇外為一」,當讀一書時,「一句不通,不看下句;今日不通,明日再讀;今年不讀,明年再讀。此所謂耐也。」曾國藩曾於道光廿二年十月二日起自訂每天日課如下:每天用楷書寫日記,每日讀史十頁,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,行有餘力,每日讀<易>及練習作文。

    就以這苦練讀書有恆的規條來看,真有點強人所難,如要我照著做,不抑鬱才怪。先說讀書,我不會同一時段只選一書來看,貪多務得才有快感;也不是會一句不通,不看下句,這樣如同自困死胡同,我會看不懂繼續看,說不定看到某處,前面的疑問可以豁然得解。日課只需有個大概,不知變通的生活日程何其苦悶,還是喜愛朱熹詩說的「書冊埋頭無日了,不如拋卻去尋春。」

    讀格言、家訓、家書一類著作,都會有道理上說不過他,但自己不會這樣做的當下反應。我只能做到遵循大原則上的道德規範,卻要留下廣闊的私人空間讓自己活命。凡人到了聖域滿身不自在(因扭曲了生存空間),還不如無所縈懷的在凡間生活。在讀<曾國藩家書>的時候,並不覺得他所說的偉大,反而覺得他處處自省自慚,委實太痛苦了。

     

December 28, 2014

  • 漸次褪色的節日風景

    這裏的風景,是指包含了複雜人事關係的景況。原來境隨心轉,一切都在變異之中。

    現在問我年中甚麼日子最難過,我定說是節日,愈大的節日愈難過。從客觀的因素來說,港澳的節日車多人多,上街購物殊不方便,如要參與慶典,見人群而生畏。香港近年政治化得很,好些人愛在旺區舉傘示威叫口號,我向來厭惡政治,爭取個人自由的方法只有遠離群眾,回到一個人的社會裏。澳門人沒香港多,也沒香港的政治化,但也有別的困擾,如節日期間食肆或休息或加價,慶祝回歸期間,習大人到訪令交通更擠塞,肉商趁機休市幾天,令我輩饞人不禁叫苦。

    外遊早已不是我逃避節日的方法,因為在節日外遊除了價錢貴外,還要走進擠車擠船擠飛機的泥淖之中,何苦煩惱自尋。然而上班族都別無選擇地趁節日外遊,留港的朋友少了,搞活動也缺乏了人氣。

    過往的日子很期待聖誕新年,現在是聖誕新年前後的日子較暢快,節日是反高潮的沈悶。對抗沉悶的方法是反其道而行,無聊過活衍生更無聊的感覺,不如做些難度高不討好的菜色、看些怎樣都不了解的書籍、在室內安靜的一角嘗試做較痛苦的瑜伽動作、清理平時覺得很難纏的舊物等,努力過後縱使一事無成,但已達成安度節日的效果,擊退寂寞這人類最大的敵人了。

    「為善日勝,則不善者自退」,或許多做不悶或更悶的事,悶就會日漸消退了。